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八次会议指出乐融配,当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需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破局开路,持续激活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本周“百千万 粤改行”的主题为“典型村培育”,集中展现各地以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今天推出第一期:以“典”带面强镇兴村,番禺区“百千万工程”让乡村治理具象化。
在岭南水乡的肌理中,既镌刻着青砖黛瓦的岁月静好,也涌动着产业勃发的时代脉动。
从宗祠檐角的家风传承到工匠坊间的技艺新生,从阡陌田园的文旅融合到基层治理的智慧革新,番禺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
以沙湾街为例,正以五个典型村为支点,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振兴路径。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沙湾街目前已培育两批典型村。首批沙湾北村,第二批古坝东村、三善村、紫坭村及龙湾村,形成“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
这些村庄既守护岭南文脉根基,又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乡村叙事,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祠堂议事基层治理的“古法今用”
沙湾街古坝东村辖内有4座祠堂,最能体现该村文化的正是始建于清代的韩氏大宗祠。如今,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家族记忆的古老建筑被赋予新使命,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化解矛盾、共商村务的“和谐议事厅”。
一张小桌、几个凳,村民面对面把事情说开。在番禺沙湾街道古坝东村,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村里未来发展,大事小事都可以去祠堂聊一聊。
这得益于古坝东村探索创新“祠堂说理”特色调解。
古坝东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桂枝介绍,该村建成“祠堂说理”调解工作室,吸纳“五老一贤”、网格员、志愿者、驻村律师等组建“祠堂说理”调解队伍,巧解邻里百家纷。对于村民纠纷,黄桂枝处理起来颇有经验。
“我们按‘情、理、法’三步走:先叙亲情,再讲村规民约,最后普及法律。”黄桂枝说,近日成功调解的一起宅基地纠纷中,调解团通过查阅族谱、比对地契,结合民法典条款,让两户村民握手言和。
“祠堂是祖辈讲理的地方,‘祠堂说理’既是传承‘明理尚德’的传统,也是基层自治的大胆创新,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黄桂枝自豪地说,自2023年设立以来,这里已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矛盾20余起,调解成功率、满意度均达到100%。
“村民对于村中事务不明白的,也会在祠堂约上村干部详细了解。”黄桂枝表示乐融配,祠堂不只是说理堂,也发挥了普法工作站、道德大讲堂、信息站等功能,很多村民都是在祠堂了解村里的发展大事。
如何提升村集体收入是每一位村民心系的大事。“村里的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村民的支持,村民不理解、宣传不到位的,我们一般会约在祠堂坐一坐、谈一谈。”黄桂枝表示,正是村民的支持,村里才能做到把没有租出去的土地全部上平台,把需要升级改造的厂房升级后提高租金,充分激活村里的各种资源。
古坝东村的村集体收入也实现快速增长,从2023年的1100万元左右提升为2024年的1700万元左右。“今年还将有大提升,目前已经有16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黄桂枝对于今年村集体增收信心满满。
“钱袋子”不愁,助力各种工程加速推进。目前,古坝东村已制定《沙湾街古坝东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方案》,结合村现有规划布局和产业现状,编制村庄规划,大抓人居环境整治。同时,该村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三线”整治、“四小园”创建及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村民都说,‘祠堂说理’说强了党建引领,说和了乡村善治,说靓了乡村风貌,说兴了共同富裕。”黄桂枝表示,他们将继续推动“祠堂说理”,给村民带来切实的温暖。
匠心传承传统技艺的“破圈生长”
在番禺沙湾街道,“藏”着一个“工匠村”——三善村。
“三善师傅的刻刀,雕过半个广州城。”三善村没有机器轰鸣的工厂、鳞次栉比的商铺,却凭借传承百年的木雕榫卯技艺闻名。三善村以“匠人、匠心、匠业”为笔,刻下该村不一样的故事。
了解三善村,可以从鳌山古庙群开始。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由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五座建筑组成。鳌山古庙群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殿内供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塑像。
为何当地村民会供奉鲁班呢?
三善村是“建筑之乡”,村内多数住户是建筑行业的,故建此庙。上世纪50年代以前,全村七成以上男丁均从事古建筑行业,自古以来,三善村工匠群体沿着水路,靠一门好手艺在外谋生。
三善村历史上出了很多古建筑名匠,最具代表性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岭南“灰批状元”,老粹溪是“壁画大师”,陈家祠灰塑、番禺周边岭南建筑的壁画很多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乐融配,在明代,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
曾经“遍地是工匠”的三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少有年轻人从事古建筑这个传统行业。但“工匠村”的传统却凭鲁班节“破圈”,为更多人所知。
三善村党支部书记郭伟波介绍,每年大年初四初五,工匠们就离家返回工地,年中节庆,出外的工匠们不一定回来,但是“师傅诞”(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那天,他们肯定会划船归来,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参拜“祖师”鲁班。
三善村每年都会举办鲁班节。郭伟波表示,这既是对岭南古建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是对过去三善村人沿珠三角水网到各地闯荡、凭建筑手艺谋生发展的那段历史的回味。
2019年底,先师古庙的沙湾鲁班信俗这一项传统习俗入选了番禺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0月,沙湾鲁班信俗成功入选第八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和三善村委会也多次在鳌山古庙群先师古庙举办鲁班先师诞辰的纪念活动,以此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工艺。
郭伟波介绍,沙湾三善村的鲁班信俗是清初以来沙湾民田区三善村的建筑工匠群体世代传承的、崇信和奉祀鲁班先师的行业神信仰和习俗,与当地传统建筑行业发展关联密切,具有显著的地域及行业特点,对提振沙湾“岭南建筑艺术之乡”品牌、促进广州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三善村正以工匠经济撬动文旅融合。村内打造的“匠艺研学路线”涵盖非遗体验点,游客可跟随匠人学习木雕、灰塑制作。
文旅融合千年古韵的“活化新生”
相比于紫坭村,位于该村的宝墨园、南粤苑、紫泥堂等景点名气更盛,是很多“老广”推荐的广州游“打卡点”。坐拥这些风景名胜,紫坭村也在2024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旅游乡村。
当下,紫坭村正迎来“蝶变”。去年,沙湾街紫坭岛入选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选定实施12个强基础利长远惠民项目,致力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岛、农文商旅集中展示地。
“我们正推进紫坭岛环岛道路及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工程,将整个紫坭岛贯穿,把景点串起来,让游客可以一口气玩完整个紫坭岛。”紫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信波说。
紫坭岛内,景区的界线会模糊,景点与景点之间也会是美丽风景。例如,紫坭岛环岛道路及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工程将依托岛上特色资源,打造古韵田园、岭南人文、活力水乡、创意聚落等四大主题路段,通过特色设计、路面改造、统一标识、增加休憩广场、打造文化驿站等,全方位展示紫坭岛的多元魅力。“进村,就是进景区。”周信波说。
全岛贯通的同时,紫坭岛也会变为“智慧岛”。另一个重点项目是紫坭岛全域智慧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整体打造“一台底座,一网统管,多方参与”的开放式信息化综合平台,构建“全域旅游、全域管理、全域服务”智慧化体系。
提升硬环境,也要开拓新玩法。“宝墨园、南粤苑、紫泥堂每年吸引的游客大约是150万人次,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消费再延伸出去。”在周信波看来,紫坭村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方面要升级改造紫坭岛文旅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是开发更多新玩法。
对游客来说,转完岭南园林,可以带走一盆“沙湾墨兰”作为伴手礼。今年,沙湾街启用“沙湾墨兰”标志及品牌IP形象,将一套特色农产品包装标识应用于特色农产品及全域旅游领域。沙湾人爱花,更会种花,其墨兰种植历史就长达400余年,“企剑白墨”更是名声在外。
寻味岭南文化,还可以开启现代农文旅之旅。比如,紫坭岛农业产业提升项目将对紫坭岛上养殖鱼塘区域约1450亩开展尾水治理,建设“三池两坝”生态修复区、智能化桑基鱼塘示范基地、现代种植业综合实践基地,带动岛上优势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也能成为研学好去处。
“我们也鼓励村民开民宿和农家乐。”周信波说,姜撞奶、紫坭鱼皮角、酿鲮鱼本来就是当地美食,游客吃喝玩乐的需求也是村民赚钱的好机会。
接下来,紫坭村将以紫坭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和古韵叠境——沙湾街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宝墨园、南粤苑与紫泥堂,积极推广墨兰、观赏鱼等名优产品,着力构建农文旅田园观光地,持续擦亮宜业宜游宜居乡村底色。同时,沙湾街正系统谋划打造紫坭岭南文化旅游岛,推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乐融配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