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推普周活动进社区奇点财富。(受访者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四川南充顺庆区西湖街社区活动室内,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居民,正跟着“00后”大学生研究生,用普通话练习绕口令,发音虽不那么标准,却充满热情。
5公里外,城北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为争夺推普活动参与权,纷纷举起小手,字正腔圆说普通话。
9月15日至21日,是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推普团”,走进社区、小学,围绕“一老一小”开展系列活动。
西华师范大学推普周活动进社区,老年人们学习现场。(受访者供图)
老年社区里
一堂“家乡味版”的普通话课程
在西湖街社区,23岁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张瑞雪和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康杨正带领文学院2024级卓越班的同学,为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准备了“家乡味版”的普通话课程。
了解到西湖街社区有很多新疆籍老人,推普小分队用“民族一家亲”为背景,将老人们的“家乡话”“家乡故事”穿插到普通话教学中。
课堂上,推普队员从知识问答到“彝海结盟”红色故事分享,再到集体朗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文,吸引“银发学生们”全程投入。在“找错别字”环节,居民们更是化身“纠错达人”,“购物蓝”里的“蓝”字刚被指出,下一张图片里的错误已被众人齐声点出。
“普通话是现在带孙必备哟!”70多岁的李奶奶道出大家学普通话的动力:“我想学好跟外地孙子视频聊天,就不怕他听不懂我的‘川普’了。”
爱旅行的文婆婆更是添加了好几位“小老师”的微信,“国庆节要出去旅行,还是要靠普通话交流啊!”还有老人笑着说,“说好普通话,防诈骗时也能跟警察说清事儿啊!”
西华师范大学推普周活动进小学。(受访者供图)
普通话课进小学:
向不规范网络用语说“不”
在城北小学,24岁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王茜、文学院2024级卓越班刘雨心、曾基业等,又带来了一堂“活泼版”推普课。
考虑到小朋友们接受能力强、喜欢互动的特点,课堂以《石榴籽之歌》切入,通过诗歌朗诵、语言小游戏等形式,让同学们在欢乐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
“小朋友们,现在全世界都在学咱们中国话,推广普通话不是让大家忘记方言,而是多一个和全国、全世界小伙伴沟通的工具。”曾基业的话,让孩子们对普通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除了一堂课,还能为小朋友们做些什么呢?王茜通过课堂互动,梳理了一份观察报告:孩子们整体普通话水平较好,但仍需关注n-l不分等细节。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重视语言规范,抵制“神马”“duck不必”等不规范网络用语。
“语言影响思维,规范地表达才能让文化更好传承。”王茜也把这份思考,带给文学院的老师和全体推普队员们。
西华师范大学推普周特别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语通心近:
推普背后,是民生温度与文化担当
“推普不能‘一刀切’,老人和孩子的认知特点、语言基础不同,必须设计差异化活动。尤其是老人,随着银发经济发展,老年人外出旅游、使用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加,普通话成为他们融入现代生活的‘通行证’。”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力介绍,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师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基地,文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将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学院每年都会组建普通话水平达“二甲”的师生组建“推普团队”,由本科生、研究生、青年老师、资深教授等组成的一支支小分队,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景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活动。
而今年,推普活动聚焦“一老一小”,为两类群体量身打造活动内容,便有了一堂课,两份“定制菜单”。
朱力介绍,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华师范大学推普周特别活动,是文学院践行“以语言为桥,促进文化认同”理念的生动实践。将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师资培养和专业引领作用,致力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普及,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下一步奇点财富,还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更多精准化推普服务,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人心、传承文化、助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